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欢迎访聚元祥文化艺术发展(广州)有限公司网站

全国咨询热线

4006-960-970

传承传统广绣工艺 精心绣制每一件广绣艺术品



热门关键词:礼品四条屏双面绣礼品广绣屏风

联系我们
咨询热线:4006-960-970

聚元祥文化艺术发展(广州)有限公司

服务热线:4006-960-970 / 020-3739057

联系人:肖小姐

电话: 18027114537

网址:www.jyx138.com

地址: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大道下市直街1号信义会馆4号楼401王新元大师工作室

网站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企业新闻 » 在广州,绣花儿向来都是男人的事
在广州,绣花儿向来都是男人的事
上传时间:2022-04-08 10-22-50 作者:handler


他出生裁缝世家,13岁爱上刺绣,却饱受同学取笑。 

他背井离乡,见过凌晨4点的新疆,也睡过午夜广州的天桥。 

他为理想拼过命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直到脊柱骨裂。 

他在30岁创业,让广绣“看得见,摸得着,消费得起”。 

王新元的前半生,证明两件事: 

他热爱刺绣。 

他是个爷们

王新元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贫困的小山村,小时候,家里最值钱的东西,是一台用了几十年的缝纫机。

母亲是一名裁缝,破旧的布料总能在她的手中焕然一新,每当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衣服,王新元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幸福和骄傲。

 王新元(中)和小学同学

1990年,姐姐在县城开了一间服装厂,王新元一有机会就溜进厂子看热闹。

一次偶然,在厂里玩耍的王新元翻到一本讲刺绣的书,这位13岁的男孩看得入了迷。书里写道,这种刺绣叫做广绣,源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,有上千年的历史。

这本书打开了王新元新世界的大门。每当放学,王新元就偷偷一个人跑回宿舍,找出从母亲那里要来的针线,一头扎进刺绣的快乐中。

高中时期,王新元(左三)和舞团的朋友

“拿针的那一刻需要很大的勇气,因为会有许多异样的眼光看我。”

好景不长,王新元在宿舍刺绣被室友逮个正着,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,叫“东方不败”。在同学眼中,针线活是女人干的事,一个男孩喜欢刺绣,是不正常的。

面对同学的闲言碎语,小小年纪的王新元大受打击。但他坚信,热爱一件事并没有错,他在心底发誓:有朝一日一定离开这个小地方,去见识更大的世界。

带着一股狠劲,18岁那年,王新元踏上开往新疆的绿皮火车,成为新疆阜康军营的一名新兵。

王新元永远忘不了,那天,火车窗外景色匆匆。

少年心中有团火,世界就在他眼前

走出家门的那刻起,王新元一直在和时间赛跑。

体重才100斤,在新兵队伍里,王新元显得十分瘦弱。

军营地处吐鲁番盆地,风力强劲,干活儿的时候他要背上一把大铁锤,才不会被大风吹倒。冬天,地上的积雪厚到可以淹没膝盖,大雪纷飞,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,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汗水。

面对严苛的训练,王新元从不叫苦叫累,他咬紧牙关,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。因表现优异,王新元第一年就获得“优秀士兵”的称号,第二年成功入党。

 王新元在部队

王新元没有选择留在部队,而是继续追逐心中的理想。夜晚,他做了一个梦,梦里那个少年,手拿绣花针,沉浸在刺绣的快乐中。醒来后,他依稀回想起姐姐厂子里的那本书,那本收录广绣的书。

凭借直觉,王新元南下广州。

初到广州时,王新元兜里只有200块钱,他啃馒头,睡天桥,几经周折才找到一份校园保安的工作。王新元没有嫌弃这份工作,做事认真负责,不到半年就升上主管,管理将近200人的班子。

解决温饱问题后,王新元马不停蹄,开始寻找学习刺绣的机会。

终于有一天,王新元在陈家祠和魂牵梦萦的广绣再次相遇。当时,陈家祠正在展出一些广绣名人的作品。当看到吴玉珍这个名字,他忽然反应过来——她就是当年自己在厂子里翻到的那本书的作者!

也许是天意,王新元终于见到梁国兴和吴玉珍夫妇。他开门见山,向这对广绣伉俪表达自己对刺绣的向往,两位前辈被他的赤子之心打动,欢迎他到佛山的粤绣研究所学习。

王新元和恩师梁国兴老师

就这样,王新元在广州和佛山之间来回奔波,平日在广州打工挣钱,周末去佛山学习广绣。

放下钢枪,拿起绣花针,王新元再次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。面对理想,他从未因难而弃,而是创造一个又一个新传奇。

许多人不知道,清朝十三行时期,广州刺绣行业一度由男子主导,绣花的男子被称作“花佬”,女子绣得再好也只能是“从属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广州刺绣业实行行业改革,“花佬”时代一去不复返,男绣工越来越稀缺。

师从梁国兴和吴玉珍两位大师,王新元说自己是当时班里唯一的男学徒,同行们亲切地称呼他为“绣郎”。

唯一的“绣郎”

王新元坐得住,悟性强,显现出极高的刺绣天赋,就连身边的绣娘们,也对他这个唯一的“绣郎”刮目相看。

王新元广绣作

刺绣时,王新元会陷入一种“忘我”的状态,从天亮到天黑,经常一绣就是十几个小时。这不仅需要超出常人的自控力、专注力,还需要强大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。

王新元把这些能力归功于他在部队的磨练,军旅生涯塑造了他的毅力和耐力,培养了他不服输不怕难的精神。

王新元广绣作品 —— 青铜文物系列

王新元广绣作品 —— 犀牛

王新元广绣作品 —— 《大美广州》

王新元广绣作品 —— 陈家祠

2005年,王新元辞去工作,全身心投身于广绣的学习和创作中。这个时候的他因长期过度劳累,生了许多病,不仅胃部出血,还脊柱骨裂。在养病期间,他仍然坚持刺绣,为了节省开支一天只吃两顿饭。

大病初愈,王新元决定将传承和发扬广绣文化作为未来的事业方向,2010年,他注册广绣商标“聚元祥”,创立广东省唯一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连锁品牌,那一年,他刚满30岁。

除了喜欢,我更多是想把这种古老而精妙绝伦的技艺传承和发扬光大。

如今,聚元祥在芳村成立刺绣研究所,在永庆坊非遗街区成立大师工作室,拥有天河文化馆、文立方文化馆、中华广场文化馆、琶洲吉盛伟邦文化馆、番禺海印文化馆、佛山南海保利文化馆6个店面。

 聚元祥(番禺海印又一城文化馆)

走出大山,拜师求学,最终成立属于自己的品牌,这是王新元的十年。

十年,他拼尽全力,一路狂奔,没有退路,不留余地。

绣花,是一种技艺,更是一种态度,一种精神。 

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里第一次提出“绣花功夫”,指做事情要像绣花一样精细。 

不论工作还是生活,王新元都愿意下一番“绣花功夫”。 

技法上,王新元精益求精、不断创新,带领团队研究出许多创新的针法,让作品跃于指尖。

生活上,王新元事无巨细,富有爱心。多年以来,他坚持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去不同的小学教一堂课。他还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免费培训残疾人士,让广绣成为解决残疾人就业的一种选择。

王新元正在创作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主题作品

王新元在朝天小学粤绣小课堂师生合影留恋

心细胆大,王新元在推广广绣文化上敢想敢做。他将广绣与科技、游戏、汽车、文创等领域开展跨界合作,开发出一系列带有广绣艺术元素的周边产品,例如耳环、台灯、首饰盒、领带、扇子、抱枕等,让广绣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。

聚元祥与腾讯游戏《天涯明月刀》联合设计出品5周年【天衣】系列——紫宸

聚元祥文创周边(部分):台灯、胸针、笔记本和书签

王新元对刺绣的热爱深入骨髓,在他看来,绣花功夫不是指一个人的技艺多么高超,而是代表一种匠人精神:一个人,一辈子,一件事。

他是手艺人,更是“守”艺人。广绣发展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,离不开无数前人的坚持和坚守,绣花功夫代代相传,让广绣不断发扬光大。

从侦察兵到绣花郎,他用实际行动打破世人的偏见,他用亲身经历回答每个人:铁汉真柔情,绣花硬功夫。

2022年是王新元的不惑之年,他说,他和广绣一样,还很年轻。

针起针落,时针滴答。下个十年,再会。


转载自:广州生活发现家 i广州